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节志①清明节的由来」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相思。

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节日习俗在漫长的岁月中几经改变并延续至今,我们今天的清明节日成为了一个人们用于怀念,用于祭奠,用于铭记先人和先辈的日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想必我们很多朋友都耳熟能详,它描写的是清明节的节日景象。清明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对于清明,我们可能知道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期。可是,对于它的来历和具体习俗却了解的不太详细。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节志①: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逐渐与“上巳节”和“寒食节”融合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同时为节气和节日的传统民俗节日。我国古时著名的气象学著作《历书》中就有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可其实,在古代,清明节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并非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 而古代人在清明期间是要过“上巳节”和“寒食节”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寒食节与上巳节都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过去式,清明节这才慢慢地与两个节日逐渐融合,成为包涵了这两个节日寓意与习俗的一大节日。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节志①:清明节的由来

古人将清明节成为“三月节”

古时,人们将“清明节”称为“三月节”,《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就有这样的说法:“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里的三月指的是夏历的三月,故因此得名“三月节”。“清明”与“洁齐”互为形容词,“洁齐”谓万物因温湿润泽而生长,“清明”指气候清净而明媚。每每到清明之际,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草木青青,莺飞草长,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作为时序标记的清明,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明确记载,可是,作为一种节日,直到唐宋以后才形成。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节志①:清明节的由来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清明祭祀一种方式是采取墓祭的形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拜祭。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节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制作:李方舟 张悦鑫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来源:光明网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节志①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明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

1、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4]

2、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3、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4、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节志①清明节的由来」

简单概括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由来)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简单概括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由来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简单概括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由来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2、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3、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4、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5、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6、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7、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8、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9、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10、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11、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12、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13、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14、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15、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16、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17、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18、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19、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20、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21、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22、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23、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24、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25、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26、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27、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28、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29、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30、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31、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32、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33、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34、故谓之清明。

35、”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36、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37、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38、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39、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40、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41、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42、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43、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44、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45、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46、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47、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48、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49、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50、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51、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52、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53、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54、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55、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56、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57、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58、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59、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60、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61、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62、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63、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64、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65、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66、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67、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68、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69、故谓之清明。

70、”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71、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72、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73、“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74、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75、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76、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77、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78、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79、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80、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81、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82、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83、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84、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85、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86、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87、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88、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89、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90、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91、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92、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93、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94、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95、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96、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97、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98、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99、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100、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101、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102、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103、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104、”“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105、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106、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107、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108、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109、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110、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111、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112、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113、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114、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115、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116、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117、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118、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适合秋冬喝的水果茶「秋天不管有钱没钱建议多喝这10种水果茶补水润燥顺利过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