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愈中成长懂得「在自愈中成长」

有这样一个群体,算是接受了一些高等教育,但从小却生长在一个有些传统思想的普通农村家庭里。他们步入社会,可能时常感觉自己很拧巴。一边是亲生父母,一边是自己所接受的新思想。

这个群体,算是跟上了好时代,走进了大学校园,但是他们和大学校园却显得格格不入,格外小心。从小没见过大城市,没见过世面。他们有些人甚至在上大学之前从来没讲过普通话,导致上大学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要讲普通话;有些人甚至不知道电脑键盘F6是什么,按的F 6在大学的课堂里闹笑话;有些人被大学同学嫌弃排挤。他们顿时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们开始自我怀疑,上大学是不是错了,开始抱怨父母,开始抱怨上天不公平。

在这些人的身上看不到自信,看不到光芒,因为他们除了知道学习什么都不会,没有爱好没有特长。逐渐的有部分人感叹命运的不公,开始堕落,心想再怎么努力都够不着别人的起点,浑浑噩噩度过大学四年,最后被迫回家相亲结婚;有些人不服输想通过努力证明自己,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想努力给将来的自己给一个答复,想为父母挣的一份体面,但这些努力却没有人支持,连父母都是无能为力,父母不能明白,不能理解女孩子找个有钱人家嫁了在家享福不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嘛,男孩子回老家找个轻松的工作相亲结婚生子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把自己弄那么累?毕业几年了在外也没干出什么名堂,也不见给家里打钱。父母急切的盼望儿女孝顺,急切的盼望儿女早日成家。但是这些父母经济上不能支持多少,言语内心上也不会怎么去表达,择业道路上不能给出合理建议,只有一味的谴责。这些孩子能走多远?

是的,我就是这一个群体中的人,我相信这个群体中的人很多,我看着身边很多人回家相亲结婚,也看到很多人在大城市混得风生水起,也有人碰到了所谓的金龟婿,也有人成了所谓的凤凰男。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父母灌输的思想就是女孩子就应该是靠男人养,就应该是嫁个有钱的人家去改变命运。我承认身边很多女孩子都是这样的,村里的,亲戚家的,因为经常拿来做比较,经常被比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所以记得很清楚。相信很多人也体验过这种比较吧。谁谁初中毕业的还找了个很有钱的人家,给买房买车彩礼二三十万,真有本事。谁谁谁娶了那里的姑娘不要钱,真有出息。你一个大学生不应该找个更有钱的更好的,要不然被人笑话死了。看吧!谁在这种环境下不拧巴。但是那是自己的父母说的话。自己有何能力有何办法。这与自己所受的教育所受的思想格格不入。

在父母的不断催促下,我也和刚谈了三个月的男朋友仓促结婚。一方面父母着急,一方面男方父母着急。虽然他们对男方不满意,但是一想再拖下去我年龄大了不好说对象了,其实也就27。既然是我自己谈的就自己负责。在这闪婚的背后潜藏了很多危机。日后或许会慢慢浮现吧。

如同网友们经常说的,大城市容不下身体,家乡装不了灵魂。最终我没有留在大城市,也没有回家乡,而是在一个陌生的小镇做起了乡村老师。孤独的灵魂依旧,因为人本身就是孤独的个体。

最后,不管怎样要回归生活,希望想在大城市发展的朋友们希望继续加油,风雨过后会见到彩虹,总有一天大城市不仅可以容下灵魂也可以容下肉身;希望想在小城发展的朋友们,也可以寻找到自己的灵魂寄托。希望我们都能在自愈中成长。总之不论在哪里,感到幸福是关键。

在自愈中成长懂得「在自愈中成长」

自愈与成长: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每个人都不例外

“伟大并非人人追逐,但疗愈与成长却因自己而来,我们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伟大如荣格,一生的经历坎坷不断,痛苦、彷徨、迷茫、荣耀也会让他在很多时候陷入泥淖,但是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自修,最终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创立了自己的心理学流派。
《自愈与成长》这本书是心理学博士李孟潮创作的关于心理学家荣格一生疗愈的过程。这本书通过对荣格生命各个时期进行分析,展现出一位心理学家心灵成长的故事。
01 青年时期通过梦境决策人生
荣格认为梦是人无意识的反应,通过梦境可以反应出自己的真正感兴趣和想要的是什么。
荣格在升学考试期间做了两个梦,都与自然界有关。一个梦到黑暗森林里的古墓,一个梦到一片树林,林中有一个圆形水塘,里面有着最为古怪的生物,它们唤起了他强烈的求知欲。
他认定自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决定学习自然科学,然后不再对选择专业而焦虑。
他以后的人生经历也证明,他当时选择是正确的,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又疗愈了自己,还带来了辉煌的成功。
梦是自己的无意识,因为各种原因被意识所掩盖,只有在梦境中那些被压抑的意识才跑出来。
现代的心理学分析师们,也会通过对来访者的梦境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对来访者影响的那些藏起来的意识,让来访者看到自己。
看到自己,才能对自己有着更深的了解,也会让我们更加接纳自己不与自己对抗。
02 中年时期危机中自我疗愈
荣格在32岁那年第一次见到弗洛伊德,一个是当时的青年才俊,一个是被学术界边缘化的人。荣格通过联想测验,验证了弗洛伊德的“情结”理论,所以他认为弗洛伊德理论非常有用,决定追随弗洛伊德。
但是荣格并不认同弗洛伊德的很多观点,他认为弗洛伊德的乱伦是很多疾病病因的观点,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荣格认为乱伦只是在极其罕见的案例中才是个人精神障碍的表现。
最终,荣格与弗洛伊德走向了决裂,但在此后,两个人都相互吸收对方的观点。
与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感觉自己找不到根基,感觉整个人都漂浮在空中,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但荣格却有着很强的自愈功能,他通过不断地自我分析,写疗愈日记,玩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来疗愈自己。
在精神出现问题产生幻觉时,他并没控制幻觉,让它们不要出现,而是沉入幻觉中去,去感受幻觉,把幻觉中出现的各种事物进行转化,从而让自己变得强大。
中年时期的荣格,经历着中年危机,与弗洛伊德分裂、婚内出轨,但他通过自我疗愈,把这些事情转化成为有利的方面。
他并不去理想化自己的生活,认为最好什么苦难和挫折都没有,就像他所说的,“如果我要完整,那么我就必须有黑暗的一面。”
03 老年时期用开放的心态完成自身的修行
这里说的老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而是指荣格的心理成熟年龄。
在他45岁这一年,他开始学习和使用《易经》,去北非旅游,筹建塔楼。
荣格认为旅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因为平日里都是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我们深陷其中跳不出来,无法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状态有一种全局观。
当离开熟悉的故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我们反而会站得远一些,从外部来看自己的民族和故乡,找到自己人格中缺失的部分。
当人们用一种无意识形态来看待这个世界时,就会产生天人合一的境界,感到这个世界是由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的。
这也是现代心理学上常用的方法,让人们意识到所有的痛苦其实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当你改变了对事物的看法,你就不会那么执著于想要改变别人,因为那么做,你会更痛苦,因为没有人能够改变别人,只能够改变自己。
荣格从非洲回来后,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这让他在后来慢慢完成了自性化的修炼。
从时间上来看,荣格的老年时期占据了他人生的一半(他享年86岁),这个时期,也是他逐渐形成自性圆满的时期。
他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深入学习各国文化,汲取精华,为现代心理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04 写在最后
荣格的一生是追寻真实自我的修炼的一生,他的许多经历,也是我们普通人所经历的,甚至比我们普通人更曲折,但是他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歇。
当他自己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时,也在用自己的方法在不断地修复,最终完成了自我的修行,并且为后人留下 了宝贵的心理学财富。
这本书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了荣格,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疗愈,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和幸福,只有不放弃对自我的追寻,不断地探索,才能让人生走向圆满,让你对人生有不一样的理解。
所以,当你感觉自己被生活包裹,感觉无法突围时,来看看这本书吧,它会让你有新的领悟。

在自愈中成长懂得「在自愈中成长」

《自愈与成长》:如何自我疗愈,心理学大师告诉你不一样的方法

读完《自愈与成长》,我认识了心理学大师荣格。品读他一生的心路历程,越发敬佩他对自己生命的敬畏与负责,以及他执着于实现个人理想的坚定意志。

他终于在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疗愈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有意义人生,也能以不朽的建树给他人带来疗愈与成长。
关于自我疗愈,虽然人们并非都能很好的实现这个目标,但或许都能说出许多认可的方法:读书、运动、正念疗法等等。
读了此书,我知道了,除了这些方法,作为心理学大师们,他们有着我们未曾想到的自我疗愈方法。荣格的自我疗愈方法,就令我们耳目一新。
从荣格的成长与成就来看,这些方法无疑是有说服力的。作为常人,我们也不妨将之应用于自己的自我疗愈之中。
01

书写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写作,不论最初的写作愿望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都是想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时代发展大潮中与他人共鸣。
其实,人们想不到的是,他们也不自觉的在进行着自我疗愈,因为,毕竟文字源于内心,经过心理加工而成。
荣格的一生,与心为伴,与文字为武,在一开始,他也是从无意识开始写作,就如同我们大多数人。但毕竟是心理学大师,他在分析自己的自我疗愈过程时,才看清了写作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神奇作用。
荣格说道:“书写早期的记忆,于我而言已成了一件每日必做的事情。一日不写,身体就会感到不适;而只要提起笔,不适感便荡然无存,头脑也会异常清晰。”
所以,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也为此感到欣慰,因为在一开始,最吸引我走上写作道路上的也是为了追寻内心的安静与释放,我喜欢一个人坐下来,在属于自己的独有空间,让内心的声音款款流淌,让自己与岁月同步前行。现在看来,这原本就是一个自我疗愈过程。
《自愈与成长》的作者李孟潮在书中说:
“荣格的一生,是自我分析的一生,同时也是通过书写自传完成自我分析的过程。”
荣格书写自传的过程,是自我剖析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从此,我们对写作有了新的理解和应用。
从书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荣格在通过写作自我疗愈的同时,也通过写作书写了无数篇有价值的著作,影响后人。至今,荣格虽已去世多年,但他书写的作品仍在问世,究其原因,他的写作从来都是源于他的内心,他的著作都未离不开自己和他人的“心理”。
著名作家周国平说:“我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安顿自己。”这正是写作自我疗愈作用的体现。
02

解读自己的梦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做梦。有的人做了一宿梦,睁开眼就忘了,有的人,做了可怕的梦,醒了也不敢再去想这个梦,有的人会经常做同一个梦,因此会心理纠结。
其实,关注自己的梦,及时释梦,是一个自我疗愈过程。
在《自愈与成长》一书中,作者叙述了心理大师荣格通过解释自己的梦,影响自己的生命历程,疗愈自己的心理创伤的生命故事。
荣格的童年是不幸的。他三岁时,父母闹离婚,他的妈妈出现了精神问题。从那时起,他就质疑爱,他认为女人靠不住,父亲对他来说,认为可靠,但却无能。
在他的自传中记载,4岁左右时,他做了个“独眼肉柱梦”:
荣格后来对自己的梦这样解读:
荣格在自己的不同成长阶段,以及他的几次重要选择,比如学业、事业等,他都会关注自己的梦,给予释义,帮助自己做出选择,从而达到内心的安定,获取前进的力量。
荣格曾说:“向外看的是梦中人,向内看的是清醒者。”
生活中,人们不妨关注自己的梦,向内看为自己释梦,疗愈自己,做个清醒者。
03

树立人生理想
从书中荣格的自愈与成长过程来看,荣格在对自己“自性化”理想人生的求索过程中,他的人生理想对他起到了疗愈作用。
同样,也正是对理想人生的向往,让他更合理释梦,反过来,释梦本身,也不断坚定他对理想的追求。
理想,往往让人的一生充满意义感。
显而易见,这位朴素的妈妈用自己的逻辑说服了科学家。
荣格的第一份工作,是著名精神病院的住院医生和主治医生。第二份工作,是私人开业的精神科医生,专门做心理治疗。同时还有第三份兼职工作,就是大学兼职教师和教授。第四份也是兼职工作,是行业协会的主席。
荣格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心理医生”这一个职业展开的。心理医生,同时也是他的事业,他的事业是探索一个人如何疗愈空虚感、分裂感,也就是探索自性化的机理和方法。
荣格曾说:”你永远不要有企图改变别人的念头。你能够做的就是像太阳一样,只管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生活有美景,也充斥一地鸡毛,生活很美好,却时有低谷呈现。无论何时,怀有理想,会让我们让生活充满意义感,感受到无限幸福。
写在最后
当今世界,数字化时代,人们的承受力和适应力并不相同。
面对挑战,许多青年人好像有“空心症”,中年人好像是“油腻大叔大妈”,不少老年人,则几乎变成了“巨婴”。他们丧失了田园生活的幽静、休闲和洒脱心态,找不到人生的乐趣、品位和意义。他们需要进行自我疗愈,让灵魂回归。
事实上,生活中的每个人面对美好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也需要经常自我疗愈,以成为有灵魂的现代人。
《自愈与成长》 一书,通过荣格的心路历程与成长经历,或许能带给我们些许启发。荣格的通过书写、追求人生理想以及释梦等诸多自我疗愈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侵删)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犬夜叉为什么和桔梗误会「半妖的夜叉姬犬夜叉桔梗为何反目成仇其实奈落不是幕后操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