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第一大将、原三野军事统帅粟司令,建国后曾经担任过全军总参谋长一职,同时作为中央军委委员,1975年成为军委常委。但是他的职务一直没能更进一步,达到军委副主席的级别。在七十年代后期,几位副主席年龄都很大,如叶帅、徐帅、聂帅等,粟总此时很有希望被提拔为军委副主席。
这种呼声之所以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全国形势已经好转,而叶帅十分欣赏大将的军事才干,已经决定将他提名,成为新的军委副主席。虽然粟总当时的年龄也不小,但毕竟比起几位老帅还是要年轻一点,这个时候把他提为军委副主席,他的才能还会有更大的发挥,对国家和军队、国防建设也是很有意义的。
由于能力、资历、战绩都十分出众,粟总成为军委副主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当中央组织部通知粟司令时,却临时从军委副主席变成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虽然都是副国级的干部,但实质上却是有比较大区别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粟司令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军委副主席有很繁重、具体的工作要做,不是一个虚职。尤其是像粟总这种专业对口、军事能力又很出众的人,是不可能闲下来的。中央最后选择了照顾他,给了一个人大副委员长的职务,而不是预期中的军委副主席。其实真实情况也未必如此,越是工作繁忙、心情舒畅,粟司令的病情反而可能有所减轻。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他在军科工作多年,粟总内心很期待有真正可以施展自己军事构想的舞台,但在晚年还是遗憾错过了。
根据粟总曾经的秘书鞠开同志回忆,当年粟总之所以没能获得这项任命,跟一些历史因素有关。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司令曾经受到过极端个人主义批判,这种批判是错误的,虽然不能和庐山会议时彭总、黄克诚等人牵扯到的一些罪名相比,但毕竟也是一顶沉重的帽子,成为粟司令的一个心结,也是众人议论的对象,这种压力是很大的。
更关键的是,到七十年代后期粟司令还没有得到组织的平反。1979年在叶帅的支持下,粟总才开始写申诉材料,并最终在1994年12月获得通过,组织公开为其恢复名誉,并登载在权威的《人民日报》上。不过这个时候粟总已经去世十年了,成了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
也正因为有这么一层因素,在粟司令还没有被完全平反的情况下,让他成为军委副主席,和几位老帅平起平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为什么粟司令在战争年代的军功超过了绝大多数开国将帅,却只是军委常务委员、没有能够晋升军委副主席的根本原因。
尽管如此,中央对于粟总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功绩始终是持肯定态度的,跟他有没有在生前平反没有多大关系。有两点证据:第一点,在八十年代末编写我国的著名军事家传记时,一开始不是36个人,只有14人,分别是十大元帅中的九位(去掉林帅),加上其他五位功勋卓著的元勋,在后面加上的五人中就有粟总的名字,这无疑是获得了相当于元帅一级的待遇,后来因故将军事家头衔补充到了36人;第二点,1984年粟总去世后,中央的讣告称他是尤其擅长大兵团指挥的著名将领。其他将帅,没有任何一个人获得过这样的悼词,也体现了粟司令超群的军事水平。
粟裕为什么没有评上元帅,建国后为什么一直没有什么消息!
粟裕拒绝了元帅的授衔,建国后粟裕一直担任着中央的重要职务。
粟裕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55年,授衔元帅、将军以资历、威望、战功为主要依据。毛泽东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被粟裕推辞了。
但毛泽东认为粟裕大将还是要当的,而且须为十大大将之首。粟裕对他的军衔问题看得很淡泊,并称:“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扩展资料:
粟裕先后创建了浙南、苏南、苏中、海上和苏浙皖边根据地,而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新四军在长江以北站稳了脚跟。
改善了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态势,提高了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斗争的信心。他还组建了苏浙公学并亲兼任校长,开办了各种短期训练队,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政干部和参谋人才。
粟裕组建的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实现了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在粟裕的指挥下,依托苏中解放区连续作战七次,并且七战七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粟裕
"粟神授帅之所见"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时任总参谋长的“一代战神"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排列十位大将之首。关于粟裕的授衔,民间传闻甚多,留传着关于粟神授衔的各种版本,众说不一,有粟裕让帅辞衔一说,有粟裕争帅说。关于粟裕让帅,一种传言是毛主席本意授粟裕为帅,而粟裕却坚持让衔。关于粟裕争帅,有少奇力阻陈毅为帅而荐粟神上位之说,也有黄炎培为粟裕争帅之说。除此之外,还流传甚广的一种传闻是粟裕争帅未果哭鼻子,被主席斥曰"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各种传闻众说非云, 历史 的真相早已被掩没,不识真伪。随着关于55年授衔时期 历史 档案的逐渐解密,尘封多年的关于55年授衔详情也一一浮出了水面,授衔真相也终现与世,破解了诸多疑问。关于55年元帅授衔,从53年上半年筹议初评人选至55年9月正式授衔,元帅评定经历了两年多的酝酿才最终敲定为十人,在最初的元帅初评名单中,粟裕确实曾入列初评元帅人选,关于粟神曾主动让衔,并非是空穴来风。但由于元帅名额需要削减时,粟裕却高风亮节,主动谦让不评元帅衔。据新近出版的《毛泽东年谱》记载,1953年12月15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增补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七人为军委副主席,这也基本框定了最后的元帅人选。关于粟裕让帅一说的准确时间应是在53年12月15日以前,现在世间传言粟裕55年让帅一说是不正确的。
其时 历史 上也曾三次赐予粟裕授帅的先机,但却被粟裕一一错过,失去了争评元帅的有利良机,甚为憾事:
第一个良机:1948年5月,中央决定陈毅调中原军区工作,任中原军区及中野第一副司令员,其职责为"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同时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毛主席亲口对粟裕讲:"陈毅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粟裕)来搞。"但粟裕十分谦让,向主席陈述华东离不开陈军长,自已只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一职,并得到中央认可。粟裕高风亮节,主动谦让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也让掉了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军衔时本应评定的元帅军衔。若粟裕不谦让华野司令员,那49年以后三野的司令员一职非粟裕莫属,陈毅从中野回归三野后,定会出任三野政委一职,那55年共和国军队授衔时,三野系统司令员政委定会和四野系统一样被评选出两个元帅军衔。
第二个良机:粟裕的民族身份实为侗族,但粟裕却一直认定自已为汉族身份(直到86年会同县粟姓的民族身份才被确定为侗族)。1951年10月1日,博古论今晓解人世间风俗的毛主席在接见粟裕时笑问他道"你是少数民族吧?是不是苗族?"而粟裕一直以为自己为汉族,回答主席说:"我们家乡少数民族很多,我们家是汉族。"令人惋惜的是粟裕原本为侗族,而他本人一直不知道,若粟裕早知道自已为侗族的话,那55年共和国实行军衔制时,根据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参照乌兰夫,赛福鼎,班禅等少数民族领导的政治待遇,在元帅评定时,粟裕定会评为元帅军衔,共和国元帅人选中必定会产生一位少数民族元帅。
第三个良机:54年初元帅初评名单产生后,叶剑英名列元帅名单榜尾,而粟裕让衔无缘帅单。1954年9月6日,根据《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六册批露,关于叶剑英的任职,外交部党组上报中央,拟叶剑英调任中国驻苏联大使,接替张闻天的位置。9月8日,刘少奇批示同意。若外交部党组的建议最后被中央采纳的话,那叶剑英在出任驻苏大使后便无缘55年共和国军队大授衔,那叶剑英的初评元帅位置便会有总参谋长粟裕替补上位。54年9月28日选举产生的十一位军委委员中粟裕一定会以总参谋长的身份顶替叶剑英入选军委委员,进而在55年军队授衔时评定为元帅军衔。但 历史 的真相却是叶剑英因故而未能出任驻苏大使一职,仍在军队任职,因此粟裕便失去了最后评选为帅的机会。
1955年9月,粟裕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大将之首,毛主席曾对粟裕说:"你是担的大将衔,而干的却是元帅的任务"。一代战神粟裕虽然无缘元帅军衔,但他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座永远的丰碑,无冕元帅粟裕,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