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市场调查(银行理财产品最新头条)

银行理财市场调查(银行理财产品最新头条)

银行理财市场调查(银行理财产品最新头条)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已近二十年。从前年开始,一部分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以拓展理财业务。不论是由银行直接开展理财业务,还是由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金融业资管业务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市场定位。如果混同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理业务,就很难有更好的发展。对此,商业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应该有清楚的认识。

商业银行理财的特色在哪里?一言以蔽之,就是稳健。所谓稳健,就是产品的风险相对较小。当然,与商业银行的存款相比,理财产品的风险会大一些,因为它没有存款保险,也不实行保本、刚性兑付。但是,存款和理财是不同的概念、不同的金融产品。如果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系数是比较小的。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产品也实行净值管理,一些人认为,既然银行理财产品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一样不保底、不刚兑,那就没有什么特色可言。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不保底、不刚兑,不等于风险的大小是一样的。实际上,正是因为不同资管产品的风险程度不同,才形成了不同资管产品各自的特色。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面向个人的资管产品包括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和私人银行产品、基金管理机构的证券基金、信托机构的信托产品、保险机构的保险理财产品等,这些资管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的差异很大。其中和商业银行理财比较接近的是证券投资基金。这两类资管业务都面向个人投资者,而且门槛都比较低。但是,两者也有差别,一是门槛仍然有所不同。证券投资基金的门槛比银行理财的门槛更低。二是收益率的预期不同。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率完全随行就市,根本无法预测其收益水平,而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有预期收益率作为投资者的参考。三是期限不同。证券投资基金的期限一般是不固定的,而银行理财产品多数都有期限(少数银行理财产品也没有固定期限)。

就稳健程度而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和证券基金产品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证券基金分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其中混合型基金又因股债比例的不同,分为偏股型基金和偏债型基金。它们之间如果按收益和风险的大小排序,大体是股票型基金、偏股型混合基金、偏债型混合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即便是债券型基金,由于其着眼于取得较高收益,相关操作的风险系数也可能较大。而银行理财的基本理念是安全为上,收益适当。因此,它的整个运作是以银行存款为参照系的,即风险稍稍高于银行存款,收益也比同期限的银行存款稍高一些。为了达此目标,它在产品设计时,用比证券基金稍高的门槛,卡住一部分客户,选择资金较多,抗风险能力较强一些的投资者;给出预期年化收益率并设定固定的期限,以便让投资者能够与同期存款作比较。但是它这种产品设计,内在的风险并不必然低于证券基金,尤其是债券型基金。

门槛高于证券基金,意味着风险集中度的提高;有固定期限,未到期不能出售,到期必须赎回,意味着止损困难,风险处置能力不如证券基金强。那银行理财又如何保持它的稳健特色?过去是用保本和刚兑来实现的,实行资管新规后,则通过调整投资方向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不会无法兑付,或发生亏损。这并不排除在非常情况下,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甚至无法完全兑付的情况,但这一定是小概率事件。否则,银行理财就只能败退金融市场。正是基于这样的措施,才形成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相对稳健的特色。

商业银行维护理财产品稳健特色的根本原因,是其面对着一个庞大的保守型投资者群体。

我们知道,每一个金融产品,都是根据其客户的需要而设计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原先的银行存款客户。在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金融产品的日益增加,他们已经依资金拥有量的多少、对风险和收益的不同偏好实行了分流。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银行存款客户,他们的收入相对稳定,例如工作比较稳定的城市居民;或是因各种原因得到单笔金额较大收入的人,例如,获得赔偿款和征用款的拆迁户、耕地征用户。这些人过去一旦有闲钱,就会以储蓄存款的方式将钱存放在银行,以满足日后养老、买房、子女教育或应急之需。在面向个人的资管产品陆续推出之后,虽然不排除有一些人会成为激进型的投资者,但相当一部人仍是保守型的投资者。因为他们的收入不很高,抗风险能力还不太强,他们尽管也希望通过投资金融产品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但投资安全性比收益性更加重要,他们闲置资金的日后用途使他们不敢也不愿为更高的投资收益去冒更大的风险。对于这类客户而言,一种安全性尚可、收益又较存款利率稍高一些的理财产品,是适合他们所需的。银行就是根据这些基本客户的需要设计并推出理财产品的。

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满足保守型投资者的需要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投资领域,风险和收益是相互对应的,要想获得高收益,就得承担高风险;要想投资更安全,就只能把收益目标往下调。但收益和风险的组合不可能只是两类,要么是高风险高收益,要么是低风险低收益。因为风险和收益都可由高到低分成多个等级,它们之间的组合也是一个系列。对于大量的银行客户来说,他们在收益和风险的系列组合中,处于收益水平不太高但安全性较高的那个组合。投资者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诉求,只要不违背风险和收益相对应的原则,就都是合理的,应当给予满足。至于如何满足投资者不同的诉求,那需要不同的金融产品。在银行客户中,多数人的风险偏好度较低,但这些人的诉求也有所不同。银行存款满足基本不愿承受任何风险也可以接受很低收益的客户诉求;证券基金满足愿意承担一定风险但要求有较高收益的客户诉求;而银行理财则满足只愿承担很小风险希望收益比存款利息稍高一些的客户诉求。

理财和证券基金可以形成互补。有人说,商业银行存款客户的这种需求通过证券基金也可能得到满足,何必采用理财产品这种方式?确实,一部分证券基金也具有这种功能,在证券基金开发出来后,也分流了一部分银行的存款人。但是,前面已经作过分析,多数证券基金是偏股型基金或股票型基金,这些基金并不能满足保守型投资者的需要。偏债型基金或债券型基金可以满足一部分保守型投资者的需要,但对于那些希望在一定期限内有预期收益的人来说,就不是理想的金融产品。这说明,证券基金和银行理财是存在一定交叉,但并不能完全替代银行理财。实际上,证券基金和银行理财可以为个人投资者同时拥有,它们是互补的金融产品。许多个人投资者既购买一部分证券基金,也购买一部分理财产品。这两类资管产品的同时存在,使个人投资者增加了投资对象的选择机会。全国银行理财规模和证券基金规模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20年底,全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是25.86万亿元,证券基金市场规模近60万亿元,两者比率为1∶2.32。两者互为补充,而不是互为替代。

满足上述银行客户的理财需求,不会把理财混同于存款,使银行理财重新回到刚兑、保本的老路上去。有人担心银行理财满足保守型投资者会影响资管新规的贯彻落实,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原因有三:第一,为上述客户设计以稳健为特色的理财产品,是在资管新规已经得到广泛实施的情况下进行的,净值管理使得刚兑和保本不可能继续存在。第二,银行破产处理的实践,已经使人们认识到,连存款都有一定的风险,银行理财就更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保险。第三,银行推出稳健型的理财产品,风险和收益是相互匹配的。这里所谓的稳健,只是相对于其他资管理产品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无风险。而且,在销售理财产品时,银行都会做出风险提示,不可能将投资者引向重返“刚兑”“保本”的老路。

这里,需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资管新规实施后,有的人就认为,既然要让客户提高风险意识,在获取理财收益的同时承担风险,那么银行就无须在理财产品风险的管控上多下功夫,这自然是错误的。由客户自担投资风险和尽最大努力降低客户理财风险,是相辅相成的。由客户自担投资风险,不但有利于银行更科学地运用理财资金,以求得较好的投资收益,同时也要求银行更好地进行风险管控,否则客户怎敢自担投资风险?其实,对于任何资管机构而言,它们作为客户资产的受托人,都要尽最大努力为客户管好资产,这具体就体现在降低风险、增加收益上。这既是它们的责任,也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前面分析了银行理财的特色和这种特色背后的客户原因,这为我们分析今后银行理财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银行理财的发展方向,应当坚持稳健特色,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作为理财资金主要的投资对象,精心操作,使理财产品成为保守型个人投资者的主要投资产品。

把固定收益类资产作为主要投资对象

资金的投资方向从大的方面决定了投资的风险和收益。银行理财要保持稳健的特色,银行理财资金的投资方向,应该主要是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固定收益类资产的风险相对较小。

固定收益类资产通常是债权类资产。这类资产是债务融资过程中形成的,如贷款资产、债券资产、商业票据、租赁资产等等,其收益表现为利息、票息、租金等。交易双方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利息、票息、租金等是按约定支付的,不受债务人经营状况影响,因而是固定的。权益类资产与债权类资产不同,它是股权融资形成的,如股票、股权等等,其收益表现为股息、红利、资本增值收益等。除少数有特别约定的权益类资产外,绝大多数权益类资产的收益是不固定的,与权益类资产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这类资产的收益,不确定性比较大。相对于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的风险要大得多。因此,以稳健为特色的银行理财,其资金的投资应当主要是固定收益类资产。

当然,把固定收益类资产作为银行理财资金主要的投资方向,并不是说银行理财资金只能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它可以在权益类资产上投资一部分资金,但是这个比例必须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少量理财资金投资于权益资产,主要是为了适当改善理财产品的收益状况。因为权益类资产的收益是和相关企业经营状况挂钩的,在企业经营较好的情况下,可以有超过利息的收益。当然,这也增加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遇到经营不好的情况,也可能比利息收益还少。不过,经营好的概率一般高于经营差的概率。从长期看,权益型资产的收益会高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所以,在多数情况下,用少部分理财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可以改善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银行直接开展理财业务,理财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限制较多,理财产品的结构比较单一。随着理财子公司的设立,这方面的限制逐渐消失,理财资金的投资范围扩大,投资权益类资产变得更为方便。但是,投资权益类资产存在的内在风险,决定了在这类资产上的投资必须控制在一个较小的比重。否则,在某一时间段内,就可能出现较大的风险,无法保证银行理财稳健的特色。

目前,有些银行在理财上出现了向证券基金看齐的现象,理财产品稳健特色开始消退,一些理财产品成了预期收益率偏高、风险也偏高的准证券基金。这与他们对设立理财子公司后资金投资范围扩大的片面理解有关。前面已经作过分析,理财资金的投资应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同时也可以少量投资一些权益类资产。理财资金投资范围的放宽,为理财产品多元化创造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稳健的银行理财特色。真要是向证券基金看齐,那银行理财的优势乃至理财本身就将不复存在。

进行细致稳健的市场操作

要保持稳健的银行理财特色,不仅要坚持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作为主要的理财资金投资对象,还要进行细致稳健的具体操作。

一是合理确定理财资金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的比例。每款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不同,两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也不尽相同。但不论哪一款产品,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都不应高于百分之二十。

二是合理组合固定收益类资产。在合理确定权益类资产在一款理财产品中的最高比例后,还应合理组合固定收益类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的种类也很多,其风险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根据每一款理财产品的不同市场定位,进行不同的资产组合。例如,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理财产品,不仅应处理好信用债和利率债之间投资比例,还应处理好不同久期、不同利率债券之间的投资比例。

三是根据金融市场的情况,对每一款理财产品中各类资产的组合进行相应的调整。无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还是股票市场,都是在不断波动的,前面所说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以及固定收益类资产内部的比例,都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以权益类资产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比例为例,尽管每一款理财产品销售说明书中都明确规定权益类资产最高的投资比例,但在某一时点实际到底应是什么比例,这必须根据市场情况而定。这种比例的调整是通过各类资产的买入卖出来实现的。某种比例是实际交易的结果,实际交易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这就需要细致精心的操作。

让银行理财的特色成为市场共识

把银行理财稳字当头的经营特色和市场定位,变成中国金融市场的一种共识,对于今后我国银行理财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为让市场对银行理财特色形成共识,宣传是必要的,但更重的是在理财产品的设计、包装、销售上下功夫。

首先,这为银行理财贴上稳健经营的标签,使保守型个人投资者能够很快找到投资对象,也使银行理财有了稳定的客户群体。在资管产品市场上,每类资管产品都应根据其性质、特点,贴上合适的标签,使个人投资者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它,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识别时间,也有利于理财产品的顺利销售。

其次,有利于银行打造理财品牌。一旦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特色形成共识,银行就必须把自己的理财产品往大家所认同的方向去设计,并尽可能形成自己产品的品牌优势。这样,不符合稳健型理财理念的产品就会失去市场,迫使银行调整自己的产品方向。而为了取得自己的品牌优势,银行还会努力把理财产品做精做细。

最后,有利于完善个人资管产品链。我国现在为个人投资者提供的各类资管产品,相互交叉的部分比较多,有的不太规范,有的比较混乱,亟需梳理、规范。将市场对银行理财特色形成共识,把银行理财和相近的证券基金、私人银行产品厘清分野,可以此为起点,完善个人资管产品的链条。待到各类资管产品的特色都形成市场共识之时,整条个人资管产品链也就最终形成了。

作者|沈炳熙(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原金融市场司巡视员,现任中国工商银行监事)

文章来源丨《金融市场研究》第106期(2021年3月刊)

原标题丨《金融市场研究》| 银行理财的市场定位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销售人员必须看的书籍(销售人员必看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