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新闻还能找到吗,热点新闻类爆款微头条

-“什么时候会打开新闻客户端?”

-“当我写的稿子签出来了,我要把链接转给采访对象时。”

客户端十年

今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十年,新闻客户端也已走过十余年。

十年前,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推荐型内容聚合类客户端一路攻城略地,不断蚕食着媒体的市场份额。内容为王还是渠道制胜的争论甚嚣尘上。渠道失灵、广告流失、受众转移,媒体的平台焦虑越来越大。

投建App,与商业平台一较高下。十年前,媒体开始大规模建设移动客户端。

2009年《南方周末》率先在IPHONE上发布客户端应用。2010年,各大媒体相继推出了安装在移动终端上的新闻客户端。据《2014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至2014年6月底,全国共有432家聚合类新闻客户端。

然而,十年过去了,新闻客户端大多偃旗息鼓。两微、抖快成为人们日常资讯获取的主要途径。

媒体为什么做不出像微信、抖音之类的爆款App?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指出,媒体所建的新闻客户端与微信、微博等商业平台有着本质的逻辑区别。

新闻未必刚需

互联网商业平台在本质上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刚需,它们通过数据捕获进行社会链接,通过数据而非内容进行变现,是可编程的协议、是开放的接口。

这些平台发展越大就会越走向基础设施,成为人生存生活的必需品。

互联网平台只有走向基础设施化,与社会广泛连接,才可能有规模化,也就是产生爆款,但我们的媒体不可能这样。

媒体由于要保证意识形态安全,没有可开放的编程协议,不会跟社会方方面面链接,不是数字基础设施,而是内容聚合平台。

这是二者在本质逻辑上的区别。

今天大部分媒体的新闻内容不是人们生活的刚需。

虽然人们有资讯服务的需要,但这些资讯通过社交媒体就直接推送给大家了,人们不需要专门到一个媒体客户端去获取资讯。

资讯是我们的刚需,但未必新闻是刚需。新闻的刚需主要是指我们对重大内容的需求。但我们日常的大部分媒体生产内容对用户来讲,不是那种所谓的重大的、不可或缺的、非得知道的内容,所以它的刚需属性就弱化了。

不是刚需就不会有持久的用户粘性,就不会有持久的用户需求。就很难实现用户规模化,很难实现用户的日常化使用,很难成为爆款、高频应用。

商业变现难

媒体的平台化是应用的过程,是把所有内容装进来,想打造一个内容聚合平台,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而且大部分媒体是做不到的。

平台的媒体化是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它是通过公众众包生产内容、情感劳动、不求回报,然后日常高频使用,不断去生产内容的过程。

所以说爆款App都离不开UGC内容。用户作为产销者在平台上相互分享、评论、创造,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

而这对新闻客户端来说也是难度较大。

像四川日报的川观新闻客户端,它的用户评论量极大,可以说是省级党报客户端里在互动性上运营最佳的。但是它有大量的人工成本。

此外,有多少人愿意到新闻客户端上生产内容?

用户在客户端生产内容很难商业变现,也很难得到足够的流量分配,用户只有在流量平台上生产内容,才能获得商业变现,在媒体客户端变现则较为困难。

媒体一方面没有这么大的用户规模和数据算法推荐平台,另一方面这么多的内容也审不过来。

结语:

由此而言,如果新闻客户端从建设伊始就把目标定位为和商业平台竞争,可能从开始就错了。与平台争流量,非媒体所长。

那么,经过十年的发展,新闻客户端路在何方?请听下回分解。

本文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专访文章

编辑:熊静怡

责编:魏园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别墅私家花园设计是如何收费的呢,别墅花园设计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