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语文一模作文,广东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按照L·维特根斯坦的说法,语言体现了人们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对于世界的解释和态度。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明并使用了“风”这一汉字,并在其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赋予“风”字繁多的衍生义、派生义、象征义、假借义、隐喻义,从而形成了一个由“风”字构成的活力充盈、生机盎然的“语义场”。

“风”的本义指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即刮风下雨的“风”、风吹日晒的“风”。殷商卜辞中有许多关于风的记载,表明我们的古人对风的习性已经有了全面的把握。风有空间性,即“八方之风”;风有时节性,即“四季之风”。不同方向、不同季节的风性质不同,对植物和动物生长的盛装、损益也大为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对于自然界的风有着悉心周到的观察、揣摩和理解。《康熙字典》中就曾收录了形容小风的“飉”、形容微风的“飀”、形容缓风的“颹”、形容高风的“飂”,以及形容不同风声的“飒”“飕”“颾”等文字。可以说,殷商时代黄河流域一个“土民”对于风的敏感程度,无疑要远远胜过现代城市商住大楼里的“白领”。

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不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营子·内业》)。因此,大地上、天空中的“风”,同样存在于人体之内,人体内的“风”与天地间的“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感应,“天”与“人”是整合为一的。人的身体状况必然受到“风”的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别开生面的创举,并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黄帝内经》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素问卷一》)中医经络学说所谓“风池”“风市”“风门”“风府”,都是人体中真实存在的“穴位”。传统中医学设立的“风科”,就是治疗因“风”而起的一些疾病的专科。

在中国,从三皇五帝到唐宋明清,“风调雨顺”即意味着“物阜民丰”“盛世太平”,于是,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价值取向、道德崇尚、文化习俗、审美偏好竞也全都和“风”联系在了一起,成了“风”的衍生物,被称作“世风”“时风”“民风”“风俗”“风情”“风气”“风化”“风尚”;甚至一个朝代的国家法度、朝廷纲纪、民众心态、政府吏治也都被笼罩在“风”字头下,如“风宪”“风裁”“风纪”“风教”等,自然界的“风”便因此拥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意蕴。事实上,“风”和“雨”对于那个时代的意义,差不多就等于“石油”和“煤炭”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动荡、战争与和平。

此外,“风”与音乐歌舞、文学艺术的联系在中国历时亦十分久远。最为显著的例子,是《诗经》中“国风”的命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一个看似寻常的“风”字,竟成了《诗经》这部中国文学开山经典的首脑与灵魂。由《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共同合成的“风骚”一词,在中国竟成为“文学艺术”和“文学才华”的代名词。“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诗词、绘画等诸多领域之后,便衍生出许多“风”字头的文艺学和美学的词汇,如“风雅”“风致”“风趣”“风韵”“风骨”“风格”等等。

在以张扬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为时代特色的魏晋南北朝,以“风”表述人物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等人格心理内涵的话语方式,几乎成了一种充塞整个知识界、文化界的审美偏好。此类例证,在《世说新语》《昭明文选》等典籍中比比皆是,“魏晋风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色彩绚丽的一页。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存在于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风调雨顺的风、世风民风的风、风骚风流的风、高风亮节的风、风水望气的风、感冒伤风的风……归根结底都是那个古老汉宇“风”的衍生物,“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农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等各个领域,将人类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将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融会贯通为一个和谐统一、生气充盈的系统。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整合性,由此可窥一斑。

(摘编自鲁枢元《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

材料二:

在当今形形色色的环境美学中,卡尔松和他的肯定美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什么是肯定美学?简要地说,就是一种主张所有自然物都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的美学。卡尔松主张全部自然世界都是美的,而科学在自然审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17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地质学和地理学,人们对自然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崇高的观念在对自然的欣赏中有了自己的位置,以前被认为只适用于对神的惊奇和敬畏,现在成了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

19世纪的科学家,特别是达尔文将以前对生物标本的收集和命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使人们对生物的审美欣赏更为系统化了。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生物学对美学这样远离精确自然科学的学科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20世纪的生态学家强调应根据生态学知识来欣赏和评价自然,科学知识怎样和为何将自然世界变得美百起来了呢?罗尔斯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初步的回答: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

科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关,科学范式与和谐代替了无意义的杂乱,这些主张为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摘编自彭峰《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早在殷商时代,我们的古人对作为一种天气现象的“风”就已经有了全面的把握。

B.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自然中的“风”因此同样存在于人体之内。

C.在中国古代,“风调雨顺”往往意味着社会“物阜民丰”和国家“盛世太平”,自然界的“风”便拥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意蕴。

D.“风”字是中国文学开山经典的首脑与灵魂,以“风”字表述人物人格心理的话语方式,是中国文化界一贯以来的审美偏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风”的语义场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缩影,通过解读“风”的语义场,可以懂得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

B.卡尔松认为科学在自然审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看法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审美。

C.崇高的观念在西方曾经被认为只适用于对神的惊奇和敬畏、而在中国却广泛地存在于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中。

D.美学是一种远离精确自然科学的学科,生态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为科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一项是( )

A.“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B.“天有八风,经有五风。”

C.“物阜民丰。”

D.“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西方现代科学支持下的自然审美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有哪些相通之处?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麻雀

周立波

三天以前,上海捉篮桥西牢五层楼上九号房间的小陈,在午睡时间,捉住了一只飞进铁门里来的麻雀。他从白色斜纹布的囚衣的袖子上,撕下两片小布条,缠住它的脚和翅膀根,藏在叠着做凳子坐的三条绒毯的背后。晚饭后,这件事情被许多人知道,近边几个房间里的年轻点的人都要求传过去看看。在外面,谁都不会喜欢麻雀这种过于平常的小鸟,但在囚房里,它变成了诗里的云雀和黄鹂。

传到我们房里来,我把它放在手掌上,要它尝尝我们特别为它留下的饭粒。它不吃,眼睛只望着铁窗子外的一小块还很明亮的天空,拍动它的小翅膀,想飞出去。它真像一个第一次被捕的囚人,没有食欲,而且是极度的不安和焦躁。

大家决定把麻雀留到第二天中午再放,并且请它顺便带封信出去。写上这样一句话:

“请爱惜你的每一分钟的自由,朋友。捉篮桥监狱囚人启。”

我们发出快乐的笑声,这是在牢监里的十分愉快的一晚。麻雀从后面的房间传回,传到十二号房间的隔壁,小柳伸手到门外去接,没有接到麻雀,手被一个人的皮鞋踢了一下,通夜不熄的昏黄的电灯的光亮里,二十七号英国人的高大肥胖的身子显现在他的房间的前面。

二十七号是狱卒里面的有名的人物,他的有名,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全监狱的所有的橡皮鞭体罚,都是由他来执行。他的样子不凶恶,红润的、丰满的脸上倒是常露着笑容。但他有一个特别的脾气,常常是出人意外地,他停止在什么人的房间的前面,用生硬的中国话问道:“喂喂,讲把我听听,猪头三是啥意思,嘿?”刚说完就走,并不等待着回答。显然的,他只是在欣赏自己说的这句中国话的发音。和别的英国人一样,他常常无缘无故地打打人玩玩,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是他不用手打,总是打开囚房的铁门,从黄色制服的裤袋里拖出粗短的黄色警棍来,手捏着棍身,用那系在柄端的白色细麻的绳圈,在你的手背上、眼角上随意地抽打两三下。给你留下两三条精致的、红色的鞭痕以后,他用生硬的上海话,嘱咐你:“下次当心。”他关上铁门,心满意足地走了,在他的背后,留下一阵风。

麻雀就是落在他的肥大的手掌里,他把它丢在走廊上,用他穿着硬底皮鞋的右脚踩在它身上,抄下小柳的号码,他心满意足地走了,在他的背后,留下一阵风。

那一夜,我们都睡得很迟,也再没有人说话。这狭小的囚房显得更加的狭小,这三面深绿色的墙壁,一面深黑色的铁门,好像都在追拢来,迫得人透不过气。

第二天早晨,打扫走廊的囚人捡起麻雀的尸体,抛到了窗子外,我们好像看见我们对于自由生活的一个黄昏的快乐的梦想也被抛到了窗子外,剩下来的只是铁门、饥饿、无聊、英国人的皮鞋。

第二天,小柳被判决吃三天冷水饭。冷水饭是一个恰当的名词。翻译这名词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精妙的感觉的人。这不是在你吃的米饭里放些冷水的意思,而是原来只能吃到半饱的定量的米饭,每顿再要减少一半,或三分之二。两三口吃完一顿饭以后,眼睛贪馋地望着空的盛饭的洋铜罐,全身真像淋了一大瓢冷水。

去年冬天很冷。小柳扯下了牢牢地缝在棉裤腰上的一条紧裤的带子,每天晚上用来扎紧盖在脚上的绒毡,免得被掀开,透进风来,吹得全身整夜都冰冷。后来二十七号查到了这一条带子,他认为这是小柳想要自杀的证据,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替他做翻译。他首先问小柳为什么忽然想要上吊了。小柳很吃惊,说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要这样,只是怕冷。他不相信。小柳告诉他,自杀的行为是和他的人生观绝不相容的。还是不相信。不知道为什么,二十七号在那天显得特别的仁慈、和蔼和聪明,非常爱说话。他向小柳开始了一篇相当长的,关于“家庭和自杀”的讲演,首先他赞美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的可贵,其次说明了英美的家庭和中国的家庭的不同,这中间,为了增加他的演辞的风趣,他还用上低音唱了一曲不知谁作的《甜蜜的家》的短歌,并且引证说,孔夫子也曾经说了“甜蜜的家”是很重要的。孔夫子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说过“甜蜜的家”的呢?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

那一番对话,只引到了那个预备好了的判断,就是,小柳一定会自杀,而且就在当天的晚上。当一个人的青春的生命的火簇正熊熊地烧着,正在渴想着自由和生活,对祖国和人类光明的愿景抱着热切的希望的时候,另外一个人走到你面前,带着悲悯的眼睛,说你一定会上吊,而且就在当天的晚上,你会以为这是和你开玩笑,但是,这一切在这里面都是只能叫作严肃的,而且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冬天太冷了,为了一条小小的裤带的缘故。

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那一次二十七号灌了小柳三天冷水饭。这一次因为麻雀的案子,又是三天。小柳拒绝了我们代吃冷水饭的请求,他说:“我这几天也实在吃不下饭去,我好像有点神经衰弱的样子,总想着那只麻雀……”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革命者们曾寄希望于麻雀往牢监外带信,联通外界,获得营救和自由。

B.小麻雀没有食欲,表现出极度的不安,暗示了它将死于非命的悲惨结局。

C.狱卒的中国话不很流利,但他喜欢说,并不是因为他愿意与犯人们交流。

D.小柳曾经两次受到吃冷水饭的惩罚,心情不一样,第二次是心甘情愿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麻雀死后牢狱中“再没有人说话”,与前文“快乐的笑声”对比强烈,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转折。

B.小说详细地描写了制服和警棍的颜色以及绳圈的材质,说明鞭打给犯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而表现了狱卒的冷血和暴戾。

C.小说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时会以“我”的口吻发两句议论,对翻译“冷水饭”的人的感慨,意在突出这种刑罚的残酷。

D.小说写狱卒平时残忍地对待囚犯,又会耐心劝慰他认为要自杀的小柳,展示人性的复杂,避免了人物形象的符号化。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上的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9.主角是囚房里的革命者,小说却花费大量笔墨写麻雀和狱卒,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功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事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宸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时议难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B.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C.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D.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策论,宋代以来试士科目之一,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B.判,唐宋两代的一种官制,多指以高位兼任低职务,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C.楹,本义为厅堂前部的柱子,在古代也常作量词,文中指房柱的计量单位。

D.实学,以“实体达用”和“经世致用”为主要宗旨与内容的学说,始于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仁宗与众位大臣讨论办学时,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范仲淹多次强调兴办学校,而宋祁等则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办学校。

B.宋仁宗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大力兴办州县等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务求使学者充分展示才能,让读经的人不再只是死记硬背。

C.胡瑗在湖州教授学生,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师生之礼仪,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一定穿着整齐坐于堂上;宋仁宗以湖州办学为全国范例。

D.胡瑗上书宋仁宗建议兴武学,他撰写了一卷《武学规矩》进献给宋仁宗,又提出请梅尧臣等人来讲习《孙子》《论语》,教授制胜御敌之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

(2)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

14.为什么仁宗在太学谒孔子时要行再拜之礼?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①幕

杜甫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

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

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②。

【注】①杜相公,指杜鸿渐,时以平章事兼山、剑副元帅,辟李秘书入府为僚。此诗是杜甫在夔州送李秘书时所作。②五云,指京师瑞气,古人认为,太平之时,云则五色而为庆。三台,星宿名,这里是以星宿比喻杜相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意境宏阔,以深秋的巫峡、浩瀚江水为背景,为李秘书乘着官船的到来蓄势。

B.颔联,“倒听”“背指”构建出上下两层、前后两际的立体空间,行舟画面如在眼前。

C.颈联的“趋”字,写出李秘书上任的急切,“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

D.尾联,诗人以星宿作比,形象地表达出了李秘书进京为官,获得重用,仕途的光明。

1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指出,如果常常面临着“______,______”的局面,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

(2)庄子在《逍遥游》中,向人们表达“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时,运用了一系列的类比,其中“______,______”两句就从“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这一角度来进行阐释。

(3)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杜鹃鸟是由望帝化身而成的,它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甚为哀怨悲凄。古代诗词中常以杜鹃鸟作为悲苦的象征,如“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______。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客居海南,常听朋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三片红苞中。徜徉在三角梅基地,我发现竟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成一株,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特色。小鸟叽叽喳喳在三角梅上欢快地跳来飞去,人就沉浸在一片______之中。在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花海中,还有一座书香四溢的书屋,经常有一些书法家、画家聚集于此,______,尽展才情。离基地不远处有一座溪边客厅。这是一座颇具古风的凉亭式建筑,走进亭内,可见桌椅摆件都是古物。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______,充溢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秀色可餐 燕语莺声 笔走龙蛇 古色古香

B.国色天香 燕语莺声 挥毫泼墨 古色古香

C.国色天香 鸟语花香 挥毫泼墨 素旧拙朴

D.秀色可餐 鸟语花香 笔走龙蛇 素旧拙朴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发现竟由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成一株,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特色。

B.我发现竟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于一株,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三角梅。

C.我竟发现一株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合而成,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的。

D.我竟发现一株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有特色的三角梅。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体中的高能量分子分解时,会释放腺苷。腺苷与大脑中的神经受体结合,对大脑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当大脑中的腺苷浓度增高时,身体就会告诉你,很困,该休息了。而咖啡因具有抑制腺苷对神经元的抑制作用的功能,所以,______。

但有人说,为什么喝了咖啡还是困?当你感到困的时候,( )。这时候,你不妨先打一个“咖啡盹”,让大脑先把腺苷骗醒,再让咖啡因“鸠占鹊巢”就比较容易了。小憩的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因为进入深度睡眠后再起来反而会更累。打“咖啡盹”的时间最好是下午1点至3点。太晚的“咖啡盹”______,你可能会瞪着眼等天亮,因为咖啡因的半衰期是3-5小时。______,身体是需要及时休息的,过度依赖咖啡因并不是好事。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神经受体已经在你的大脑里与腺苷结合了,喝咖啡也无法让你变得清醒了

B.你的大脑里的神经受体已经和腺苷结合了,再喝咖啡也无法让你变得清醒

C.神经受体在大脑里与腺苷的结合,使得你就算喝咖啡也不会马上变得清醒

D.即使喝咖啡也不会变得清醒,是由于你大脑的神经受体已经和腺苷结合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意为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

1956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众多参观者在“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的题词前久久驻足。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C

4.先总说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建构了“风”的语义场,再分说自然层面的“风”、社会层面的“风”、艺术层面的“风”和人格层面的“风”,最后总说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有机性和整合性。

5.第一,西方在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地理学发展的支持下,对“无限的自然界”产生了审美反应;这与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界的敏感有相通之处。第二,西方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一体化的认识有相通之处。第三,西方的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这与中国古代文化把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放置在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有相通之处。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中国文化界一贯以来的审美偏好”错,以“风”字表述人物人格心理的话语方式,“在以张扬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为时代特色的魏晋南北朝”“几乎成了……文化界的审美偏好”,是在魏晋南北朝。可见,是“几乎”,而不是“一贯以来”。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一看法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审美”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审美与科学没有关系;

C.“崇高的观念……在中国却广泛地,存在于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中”错,材料二是针对西方阐述卡尔松的观点,崇高的观念在中国并没有广泛地存在于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中;

D.“生态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为科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错,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科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这些主张为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可知,是“科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而不是“生态学知识”,为“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而不是“科学”。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物阜民丰”只是对社会美好状况的形容,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七段,呈“总-分-总”结构。

第一段是总说,“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发明并使用了‘风’这一汉字……从而形成了一个由‘风’字构成的活力充盈、生机盎然的‘语义场’”;

第二至六段是分说,“‘风’的本义指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即刮风下雨的‘风’、风吹日晒的‘风’”“从三皇五帝到唐宋明清,‘风调雨顺’即意味着‘物阜民丰’‘盛世太平’,于是,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价值取向、道德崇尚、文化习俗、审美偏好竞也全都和‘风’联系在了一起”“‘风’与音乐歌舞、文学艺术的联系在中国历时亦十分久远”“‘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诗词、绘画等诸多领域”“在以张扬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为时代特色的魏晋南北朝,以‘风’表述人物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等人格心理内涵的话语方式,几乎成了一种充塞整个知识界、文化界的审美偏好”分别从自然层面、社会层面、艺术层面和人格层面阐释“风”;

第七段是总说,“风调雨顺的风、世风民风的风、风骚风流的风、高风亮节的风、风水望气的风、感冒伤风的风……”“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整合性,由此可窥一斑”概括出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有机性和整合性。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随着17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地质学和地理学,人们对自然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崇高的观念在对自然的欣赏中有了自己的位置,以前被认为只适用于对神的惊奇和敬畏,现在成了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和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对于自然界的风有着悉心周到的观察、揣摩和理解”“殷商时代黄河流域一个‘土民’对于风的敏感程度,无疑要远远胜过现代城市商住大楼里的‘白领’”概括出:西方在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地理学发展的支持下,对“无限的自然界”产生了审美反应;这与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界的敏感有相通之处。

结合材料二“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和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概括出:西方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一体化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结合材料二“20世纪的生态学家强调应根据生态学知识来欣赏和评价自然……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和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存在于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概括出:西方的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这与中国古代文化把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放置在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有相通之处。

6.C

7.D

8.如“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用“郑重”这样的反语,明褒暗贬,以造成讽刺效果;如“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借“我”的口吻插入议论,压抑的愤怒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如“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运用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人道”辛辣地讽刺了狱卒打着正义的旗号摧残革命者。

9.①写麻雀是为了衬托囚房里的革命者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②写狱卒,是以他的冷血和残忍,反衬革命者不屈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③一正一反,塑造了革命者丰满的形象,他们既是普通人,也是反抗者。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联通外界,获得营救和自由”错,由“请它顺便带封信出去。写上这样一句话:‘请爱惜你的每一分钟的自由,朋友。捉篮桥监狱囚人启。’”可知,文中革命者们并未有过希望通过麻雀联通外界获得营救的想法;

B.“暗示了它将死于非命的悲惨结局”错,“小麻雀没有食欲,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只是因为它被囚在牢中,失去自由,没有暗示它“将死于非命”的意味;

D.“心甘情愿的”错,由“我这几天也实在吃不下饭去,我好像有点神经衰弱的样子,总想着那只麻雀……”可知,小柳因为那只麻雀的死去而没有食欲,他第二次受到吃冷水饭的惩罚并非出于自愿。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耐心劝慰他认为要自杀的小柳,展示人性的复杂”错,小柳根本没有自杀的念头,狱卒劝小柳不要自杀,完全出于主观臆断,是为惩罚革命者找理由,并非缘于善良,也没有表现人性的复杂。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先“讽刺”手法是用夸张的手法暴露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以达到贬低的效果。再从文中举出带有讽刺效果的语言,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分析即可。

如“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郑重”原本是褒义词,“严肃认真”之意,此处用于一个叫“二十七号”的狱卒,为了查找小柳想要自杀的证据,专门找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替他做翻译。“郑重”一词褒词贬用,刻画了狱卒丑恶的嘴脸。

再如“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原文“他还用上低音唱了一曲不知谁作的《甜蜜的家》的短歌,并且引证说,孔夫子也曾经说了“甜蜜的家”是很重要的”一个根本不懂《论语》的外国狱卒居然用孔夫子的《论语》来说教,“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正话反说,这句议论,是真正读过《论语》的中国人对狱卒的蔑视和讽刺。

类似的讽刺语言还有“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加引号的两个词“人道”“保存”运用反语,表达了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是“非人道”“摧残(迫害)”之意,这种反语加强了否定和讽刺意味。

9.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形象塑造和构思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它不吃,眼睛只望着铁窗子外的一小块还很明亮的天空,拍动它的小翅膀,想飞出去。它真像一个第一次被捕的囚人,没有食欲,而且是极度的不安和焦躁”“我们好像看见我们对于自由生活的一个黄昏的快乐的梦想也被抛到了窗子外”可知,麻雀被关在牢房,失去了自由,但向往外面的蓝天,写麻雀是为了衬托囚房里的革命者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结合“小柳被判决吃三天冷水饭”“手捏着棍身,用那系在柄端的白色细麻的绳圈,在你的手背上、眼角上随意地抽打两三下。给你留下两三条精致的、红色的鞭痕”“那一次二十七号灌了小柳三天冷水饭”“他把它丢在走廊上,用他穿着硬底皮鞋的右脚踩在它身上”可知,狱卒用吃冷水饭虐待监牢中的革命者,残忍的抽打他们,而在这种冷血和残忍之下,革命者顽强生存,写狱卒反衬革命者不屈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可见,写麻雀是从正面塑造革命者向往自由和美好的形象;写狱卒,是从反面衬托革命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10.D

11.C

12.A

13.(1)有关部门如果只局限于以诗文声律取十的规定标准,学生只专心于记述背诵,就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

(2)学生们也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一般地信任和爱戴老师,跟从他学习的人常常数以百计。

14.①要突显尊师重教的态度。

②强调兴办学校的决心。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学者应务求进德修业,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令州县都设立学校,由本道使者选派部属官作为教授,如人员不足,从乡里选择饱学有道业的人来充任。学生在学校学习三百日,才允许参加秋试。

“其时”是“无失”的宾语,指不要失去时机,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C。

“属官”是个固定词组,指部属的官吏,中间不应断开;“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中,“于乡里”是动词“取”的介词结构后置,指从乡里选取,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指房柱的计量单位”错误,根据原文“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可知,“楹”在文中是房屋的计量单位,即二百间房屋,无法容纳足够多的学生。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A.“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范仲淹多次强调兴办学校,而宋祁等则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办学校”错误,原文宋祁认为,“教不本于学校……则不能核名实……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可见他的意见与范仲淹是一致的。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束以声病”,以声病束;声病,指声律上的毛病;束,加以限制;“学者”,学生;“不足”,不能够;“尽”,穷尽,指选拔出人才。

(2)“信爱”,信任爱戴;“其”,代词,自己的;“从”,跟从;“游”,游学,学习。

14.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人物行为原因的能力。

分析“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他打算“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以再拜之礼来拜谒至圣先师孔子,表现出自己尊师重教的态度。

从全文来看,皇帝对于兴办学校一事非常重视,采纳范仲淹、宋祁、王拱宸等人的意见,扩张太学学舍等,足以表明他办学的决心,本来皇帝到太学拜谒孔子,只需要作揖就行了,他特意行再拜之礼,表现出兴办学校的决心态度。

参考译文:

宋仁宗(赵祯)庆历四年三月乙亥日,诏令天下州县设立学校。当时范仲淹想要恢复古制,鼓励学习,多次进言兴办学校。宋祁等人上奏:“教育不立足于学校,文士不在乡里进行考察,便不能查验名实。有关部门如果只局限于以诗文声律取士的规定标准,学者只专心于记述背诵,就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参考各家的学说,选择便利于当今的,莫如使学生都在乡里受到学校的教育,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操行,这样学生便修身正己了。先进行策论,这样善于文词的便留心于治乱;简化科举程式,这样学识渊博的可驰骋议论;试问大义,这样学经书的不专门从事记述背诵。”仁宗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此诏令说:“现在朕建学校选人才以尊崇士大夫的操行,变更制度革除弊端来极尽所能展现学者的才能。学者应务求进德修业,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令州县都设立学校,由本道使者选派部属官作为教授,如人员不足,从乡里选择饱学有道业的人来充任。学生在学校学习三百日,才允许参加秋试。”夏四月壬子日,判国子监王拱辰等人上言:“汉代太学一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代学校也有一千二百间。现今取才养士之法空前盛大,而国子监才二百间,空间狭小,不足以容纳生徒。”诏令以锡庆院为太学,容纳内舍生二百人。夏五月壬申日,仁宗至太学谒拜孔子。按惯例,皇帝谒拜孔子只是肃揖而已,仁宗特意拜了两次。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当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培训人才有法,科条细密完备,以身作则,虽盛夏酷暑,必身穿公服坐于堂上,严肃师生的礼仪,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一般,学生们也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一般地信任和爱戴老师,跟从他学习的人常常数以百计。当时正崇尚词赋,唯独湖州的学校设立经义治事斋,来促进实学。至此,兴办太学,诏令到湖州取法,并著为法令格式,推行全国。胡瑗书请兴办武学,大略说:“近年吴育已建议兴办武学,但选用官员不当,不久而废止。当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深明兵法大义。如使梅尧臣等人兼临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学生懂得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子》《吴子》等兵法,使学生懂得制胜御敌的方法。选择二三百有智慧谋略的人来教练他们,这样在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写《武学规矩》一卷,进呈圣上。” 当时的议论以为兴办武学的方难以施行。

(说明:试题选文出自《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8年版),“事不察于乡里”“王拱宸”在《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中为“士不察于乡里”“王拱辰”,“事”“宸”疑误。为尊重《宋史纪事本末》原文,选文未改动。)

15.C

16.①对朋友远道而来,又匆匆离别的伤感之情;

②对朋友赴京为官的欣喜、羡慕之情;

③对自己无法重得起用,又暮年体弱的酸楚之情。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错误,根据“后命催”可见,“恐”字,表达了唯恐耽误了赴期而被催促的担心。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大意:小船来自益州,李八秘书要乘船穿过巫峡,此时,枫叶飘落,菊花盛开。为了早到相府,早晨就要出发,唯恐误期被人催促。西北方向五色云多的地方,就是要去的三台杜相府。

前两联写朋友从益州穿过巫峡,得以与自己相会,流露出重逢旧友的喜悦之情。

颈联写朋友为不误佳期而早早出发,才刚相逢又要离别,此处表达出作者对于匆匆别离的伤感。

尾联写朋友这一去是到京师为官,有祝福、羡慕朋友能得人赏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情感。

结合诗人自己的处境遭遇,此时他在夔州,正是年迈落魄之极,与朋友相较,不免有自己无法重得起用,暮年体弱的酸楚之情。

17.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拂、晦朔、蟪蛄。

18.C

19.D

20.增文势: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运用了“一……的……” 的句式,整齐而有节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朗朗上口。

广文义:由乡村至古亭客厅,再到宜人的心境,从具体景观到抽象的精神感受,句子逐层推进,文义渐广,更全面而有层次地表现出美丽乡村的怡人之景。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秀色可餐:秀色,指美女姿容或自然美景;餐,吃;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句子是形容牡丹花,应选用“国色天香”。

鸟语花香: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燕语莺声: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两个词都可以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象。前文句子描写鸟儿在三角梅丛中飞舞欢叫,有花有鸟,突出两者的和谐,应选用“鸟语花香”。

挥毫泼墨:指作画或书写毛笔书法作品。挥毫指运笔,过去的毛笔都是由狼毫或羊毫所制,故挥毫为运笔;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矫健多姿。语境中有“书法家、画家”的表述,是这两类艺术家在此创作,故选用“挥毫泼墨” 更加合适。

素旧拙朴:朴实无华,简单、粗糙。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语境描绘亭子里的摆设,从“农家工具”“充满乡韵”的表述可知亭子的环境是朴素自然,故选用“素旧拙朴”更合适。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三:一为句式杂糅,“有……五种颜色集成”是“由……集成”和“有……五种颜色”两种句式的杂糅;

二为语序不当,数量词“一株”应放在动词“有”后面;

三为成分残缺,谓语“发现”缺乏宾语中心语,应在适当位置加上“三角梅”。

B项的“有……于一株”表达不合逻辑。

全部改对的只有D。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所谓“增文势”指增强语势,排比的句式整齐,如文中“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读起来富有音韵节奏美,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

而“广文义”多指能从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事物,句中从“乡村”,到“古亭式客厅”,再到“宜人氛围”,先写面“乡村”,再写点“客厅”;先具体事物“乡村”“客厅”,再描摹心灵感受“宜人氛围”,逐渐深入、文义渐广,从而既全面,又富有层次感地表现出乡村令人陶醉的美景。

21.B

22.(1)喝咖啡可以让人兴奋(保持清醒)

(2)会让你睡不着(会影响晚上睡眠)

(3)虽然如此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根据前面“当你感到……”可知,括号内句子的陈述对象应该是“你……”,A、C两项以“神经受体”为陈述对象,与前后文不衔接,排除AC;

由前面“为什么喝了咖啡还是困”这一问题可知,括号中内容应该先解释原因,即“你的大脑里的神经受体已经和腺苷结合”,排除D。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所以”可知,此处是由上文得出的结论;而上文是解释咖啡因对神经元的作用,所以此处的结论是喝咖啡的结果。

第二处,由前面可知,此处是“太晚的‘咖啡盹’”带来的结果,再由后面“你可能会瞪着眼等天亮”可知,此处应是说影响睡眠或者让人睡不着。

第三处,前面是说借助咖啡来打“咖啡盹”,而后文又说“身体是需要及时休息的,过度依赖咖啡因并不是好事”,可见此处应使用表转折的词语,即“虽然如此”。

23.例文:

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

翻开《庄子》,感悟先贤的智慧,我被其“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深深折服。半个世纪前,董必武先生亲笔将它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如今人们再次来到石库门,在它面前久久驻足。这不禁让我忆起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始简毕巨——这是对党的百年伟大征程最好的概括。始虽简,力在细微幽隐;业必成,功垂盛世千秋。

积跬步之功,方至千里之远。凡事起于微小,必经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才能成业。就像愚公移山,一锹一篓运到北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像我们从呱呱坠地,长成栋梁之材,需要十几年的不断学习与磨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如今的九千多万;从南湖嘉兴的一艘红船,到华夏神州的红旗招展……我们明白,哪怕起点再微不足道,只要在日积跬步的征途上,心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行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终点必将呈现无尽的恢弘与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阴晦之处的苔花,也有盛放的追求与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的原点,是我们的初心使命,是“始简”通往“毕巨”的灯塔航标。沿途风景虽好,勿忘为何出发。党在创业之始虽势单力薄,筚路蓝缕,历尽无数坎坷,但革命的理想信念始终坚不可摧。星星之火不灭,大有燎原之势,共产党人始终团结一心,历尽千般劫难,初心不改;一路驱逐鞑虏,开辟家园;胸怀家国大业,共谋复兴。党的事业起点虽细微,但始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以支撑,为万世开太平,一路高歌猛进,砥砺前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事求是,是由“始简”通往“毕巨”的必由之路。百年风雨征程,党面对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实事”,始终采取审慎而“求是”态度,或迎难而上,或乘胜而为,攻破一个个难关,创造一段段传奇。面对地震、疫情,我们从不逃避退缩,而是积极精准施策,尽显人本关怀与大国担当;迎办世博、冬奥,我们敞开臂膀,为世界搭台,尽展文化自信与和谐理念。在起点处,我们微不足道,受尽凌辱与剿杀;在繁盛时,我们功业俱成,赢得瞩目与掌声。审慎知行,求是发力,为“始简”注入勇气和力量,必将朝“毕巨”前行。

合上《庄子》,翻开《党史》,我读到了一百年的力挽狂澜,我看到了一世纪的沧桑巨变。作为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我虽微不足道,但我愿丰满羽翼,以毕生之力,为平凡增添不凡。

一百年,党的事业由“始简”到“毕巨”,风雨兼程。一百年,仅是浩浩前路上的一个节点。我们从一个起点,到百年节点,我们不应满足于如今的盛况。未来,将由我们接棒,继续创造和奋进。

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让我们从始至终,以终为始,上下求索,踏上新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给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关键句是“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第一则材料对这一句话进行了注释。第二则材料指出董必武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的题词就是这一句话。第三则材料指出众多参观者在这一句题词前久久驻足,颇有感触。可见,材料的中心意思就是这句话。

这句话引申为任何前程远大的事业,尽管在最开始的时候微不足道,但是完成的时候成就一个字定会变得非常巨大。这篇作文的材料采用的是引申出来的意思。那么,如何理解材料董必武在中共一大会址的题词和会址重新开馆后游人在题词前的久久驻足的关联?这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正如庄子名句的内涵所表达的:任何伟大的事业,在一开始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需要心怀信仰和理想,保持昂扬的姿态,只要日拱一卒,久久为功,那未来一定是美好且光明的。新时代的“赶考”人会继续被这种精神所鼓舞。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在具体行文时,考生可结合党百年奋斗的里程碑式事件与成功经验,回答党和国家事业为什么能够做到“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同时,也要能够结合新时代新的征程与挑战,继前人之始,以己任为终,表达岁月不改初心,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

立意:

1.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2.实现远大目标,从细微处做起。

3.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

广东省语文一模作文,广东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笑话”

2019年3月20日早,广东省高考一模已经开始。其中,语文作文无疑又是一个新的亮点。然而“请你以中国代表的身份,想象自己在一次模拟联合国上发言”这一句话引起了模联圈内的许多笑话。

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笑话。”

众多知名模联人更是对此表示:无奈。

首先,模拟联合国的每一场会议都有特定的委员会和议题,而委员会是根据议题的性质需要而定的。而在考卷中的“中国桥”问题,究竟是国内问题,又如何就此延展到国际问题上?即使是一个外交部长去发言,也无法在议题不明的情况下上台发表演讲。

其次,模拟联合国中的每一次发言都有固定的形式。打个比方说,开头需要说:“感谢主席,感谢各位代表……”结尾需要说:“感谢。”诚然,若不是模联人,又有多少考生会懂得模拟联合国中正式发言稿的撰写?

再者而言,这是省考试院的出卷,是关系数万考生的。在没有对模拟联合国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如此出题,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诚然,即使我按照正式的发言撰写了一篇不错的发言稿,也未必能得分。因为阅卷老师不一定懂。

外行人认为这次的老师一定是便宜了模联人,认为模联人并定能高分拿下这篇所谓的“模联作文”事实上并非如此,众多模联人对此表示:“若用模联思维,对于这种没有议题没有具体委员会的作文,兴许我们会跑题。”

而内行人便认为这是一场外行人的闹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模拟联合国这一组织已经被社会关注到,更是证明,现在更需要一些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但回到真正的模联会议中而言,没有协约签订,未有草案通过时,这种以代表身份撰写的发言稿,也不过一场:“模联游戏”罢了。

广东省语文一模作文,广东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

2022广州一模成绩难度如何

总体难度不大。根据考生和老师的反馈,此次高三“一模”的总体难度不大。让人觉得颇为有趣的是语文试卷紧跟潮流,“奇葩”、“土豪”和“光盘”都入了考题。作文题则是给出几段材料,让考生就校服上涂鸦的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喝水多会引起眼肿吗,喝水多眼皮肿是什么病